转自国资小新
4月22日,习大大总书记来到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企业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复工复产情况。
习大大说:“制造业是大家经济的命脉所系,大家国有企业是生力军、主力军,在复工复产方面要起到这个作用。刚才我看了一些产品,也看了你们的生产线,非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而且创造了汽车生产的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必须鼓励的。希翼你们再接再厉,把握机遇,化危为机。特别是去创立发展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
延伸阅读
习大大考察西安,透露这三层深意
4月22日,习大大陕西考察进入第三天,他来到省会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015年,总书记曾两次踏访西安,触摸这座古都的脉搏。五年后再访西安,他先后到了三个考察点,每一个都攸关国脉。
△习大大在西安考察调研
△习大大陕西之行第三天考察地示意图
习大大在西安考察的第一站,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企业。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企业,陕汽位居中国机械500强第20位。
△陕汽成立于1968年,现有员工2.8万人,下辖100余家参控股子企业。(总台央视记者钱金库拍摄)
陕汽建厂5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我军三代重型越野车研制生产任务,在国防建设中立下赫赫战功,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这是总书记登上的德龙X6000牵引车。(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黄京辉拍摄)
近年来,清洁低碳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陕汽顺势而为、积极转型,承担了国家863新能源商用车开发项目,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辆L4级智能重卡和燃料电池整车产品。
△这是德龙X3000 6×4纯电动自卸车。(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拍摄)
陕汽是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习大大曾经指出,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装备制造业,他多次以“国之重器”相称。当下,作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陕汽对于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陕汽于2月14日复工,目前复工率已达100%,产能全面恢复。(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杨松涛拍摄)
△陕汽还主动承担生产防疫物资护目镜的任务,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日装配产能3000只以上。
上个月在浙江,习大大重点考察了港口和中小民营企业,这次在西安考察制造业、国有企业,再次传递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强烈信号。就在总书记赴陕西三天前,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并强调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总书记的到访,让大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总台央视记者黄京辉拍摄)
习大大随后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了交大西迁博物馆。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2018年12月落成并对外开放。(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交大西迁博物馆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通过照片、图表、实物等多种形式,回溯交通大学创办和西迁历史。
1955年4月6日深夜,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突然接到迁校的通知。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改变当时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支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
△师生将设备装箱准备迁校。
△交大师生西迁时使用的乘车证。
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接到西迁令后,这所扎根上海近60年的老校义无反顾迁往西安。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学生登上了西行列车。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
△不到一年时间,交大就完成迁校。1956年,正式开学。(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门。
△1959年拍摄的西迁后的交大校园。
△1957年,学校的大礼堂还没有建成,学校请来工匠用竹子搭建了这座临时“草棚大礼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开大会、文艺演出、放影片都在这里进行。
△为增强体魄,交大成立摩托车训练班,在上海采购了40余辆摩托车。后来它们也随迁西安,一直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经过实地勘址、认真分析并报中央批准,交大的迁校方案后来做了调整: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至1957年底,西安有教职工2585人、学生6881人,上海有教职工2300人、学生5078人。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定名,同时跻身全国重点大学。
△这是1957年国务院关于交大分设两地及1959年各自独立建校的文件。
△西安交大校园里,有一条著名的梧桐大道。这些梧桐树是60多年前西迁时从南方运来栽种的。这是部分西迁老教授行走在梧桐大道上。
西迁60余年,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为改变西部落后面貌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撑。
2005年12月,西安交大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概括为“西迁精神”,并将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
△这块高2米的交通大学校牌,1956年从上海随校西迁至西安,一直挂于学校北门(正门)。1992年校北门新建后,此校牌由校档案馆收藏。旁边的沙发、樟木箱等家具,是学校为西迁人员专门定制并打包托运的。(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教授叫胡奈赛,当年西迁时,她只有22岁。交大西迁博物馆开放后,她一直有个心愿,想跟图左的雕塑合张影。因为雕塑的衣服是仿照西迁时她的衣服样式制作的,实在太有纪念意义。今天,她梦想成真。(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2017年11月30日,史维祥等15位经历西迁的老教授给习大大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总书记旋即回信,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翼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随后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点赞。
△这是15位给总书记写信的老教授。
△去年,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致敬词这样写道:“你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你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
穿越时空,学脉相承。以身报国,无问西东。三个月前的1月20日,习大大曾专门到另一所赓续学脉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总书记当时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说,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从昆明的西南联大旧址到西安的交大西迁博物馆,总书记的足迹表露了心迹:对于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人,党和国家始终不会忘记。
△总书记当天与写信的老教授们亲切见面。(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习大大在西安考察的第三站,是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这是一条具有唐风唐韵的雕塑景观街区。2019年,它和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道入选国家首批高品位步行街试点。
△步行街以大雁塔为依托,北起玄奘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南北长2100米,东西长500米。(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步行街以唐学问为主线,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已成为西安“夜游经济”主阵地和潮流时尚新地标。这里曾举办“西安年·最中国”、国际时尚周等文商旅活动和《再回长安》等大型实景学问演出,让游人如同穿越到了盛唐。
△灌汤虾球、肉夹馍、肉包,是步行街烟火气的最佳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史伟、王哈男、李辉拍摄)
△网红“不倒翁小姐姐”翩翩起舞。(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步行街区日均游客达15万人次,最高峰时达84万人次。受疫情影响,步行街在关闭近一个月后,于2月21日开街,目前日均游客量恢复至4.3万人次。
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只是西安发展“夜经济”的代表,今年还将完成五大类别的夜景亮化工程,特色夜游街区达到30个。“夜游西安”将成为古都旅游新亮点。
△西安钟楼、大唐不夜城,是“夜游西安”的必到之地。
2015年,习大大就曾两次与夜晚的西安亲密接触。当年2月15日晚,正在西安考察的他登上了西安城墙,观看城墙保护状况。5月14日,第一次在家乡接待外国领导人的习大大陪同客人共同观看文艺演出《梦长安》。
△2015年5月14日,古城楼永宁门外,盛唐武士和宫女正在列队迎宾。
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时,习大大说,历史学问是城市的灵魂,要像顾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学问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2017年2月,总书记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学问、延续历史文脉。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中华学问,生生不息。行走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也就是徜徉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长河里。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大家不惧风雨,笃定前行。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04号
京ICP备:14023670号-1转自国资小新
4月22日,习大大总书记来到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企业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复工复产情况。
习大大说:“制造业是大家经济的命脉所系,大家国有企业是生力军、主力军,在复工复产方面要起到这个作用。刚才我看了一些产品,也看了你们的生产线,非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而且创造了汽车生产的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必须鼓励的。希翼你们再接再厉,把握机遇,化危为机。特别是去创立发展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
延伸阅读
习大大考察西安,透露这三层深意
4月22日,习大大陕西考察进入第三天,他来到省会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015年,总书记曾两次踏访西安,触摸这座古都的脉搏。五年后再访西安,他先后到了三个考察点,每一个都攸关国脉。
△习大大在西安考察调研
△习大大陕西之行第三天考察地示意图
习大大在西安考察的第一站,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企业。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企业,陕汽位居中国机械500强第20位。
△陕汽成立于1968年,现有员工2.8万人,下辖100余家参控股子企业。(总台央视记者钱金库拍摄)
陕汽建厂5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我军三代重型越野车研制生产任务,在国防建设中立下赫赫战功,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这是总书记登上的德龙X6000牵引车。(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黄京辉拍摄)
近年来,清洁低碳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陕汽顺势而为、积极转型,承担了国家863新能源商用车开发项目,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辆L4级智能重卡和燃料电池整车产品。
△这是德龙X3000 6×4纯电动自卸车。(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拍摄)
陕汽是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习大大曾经指出,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装备制造业,他多次以“国之重器”相称。当下,作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陕汽对于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陕汽于2月14日复工,目前复工率已达100%,产能全面恢复。(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杨松涛拍摄)
△陕汽还主动承担生产防疫物资护目镜的任务,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日装配产能3000只以上。
上个月在浙江,习大大重点考察了港口和中小民营企业,这次在西安考察制造业、国有企业,再次传递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强烈信号。就在总书记赴陕西三天前,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并强调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总书记的到访,让大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总台央视记者黄京辉拍摄)
习大大随后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了交大西迁博物馆。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2018年12月落成并对外开放。(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交大西迁博物馆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通过照片、图表、实物等多种形式,回溯交通大学创办和西迁历史。
1955年4月6日深夜,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突然接到迁校的通知。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改变当时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支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
△师生将设备装箱准备迁校。
△交大师生西迁时使用的乘车证。
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接到西迁令后,这所扎根上海近60年的老校义无反顾迁往西安。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学生登上了西行列车。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
△不到一年时间,交大就完成迁校。1956年,正式开学。(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门。
△1959年拍摄的西迁后的交大校园。
△1957年,学校的大礼堂还没有建成,学校请来工匠用竹子搭建了这座临时“草棚大礼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开大会、文艺演出、放影片都在这里进行。
△为增强体魄,交大成立摩托车训练班,在上海采购了40余辆摩托车。后来它们也随迁西安,一直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经过实地勘址、认真分析并报中央批准,交大的迁校方案后来做了调整: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至1957年底,西安有教职工2585人、学生6881人,上海有教职工2300人、学生5078人。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定名,同时跻身全国重点大学。
△这是1957年国务院关于交大分设两地及1959年各自独立建校的文件。
△西安交大校园里,有一条著名的梧桐大道。这些梧桐树是60多年前西迁时从南方运来栽种的。这是部分西迁老教授行走在梧桐大道上。
西迁60余年,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为改变西部落后面貌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撑。
2005年12月,西安交大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概括为“西迁精神”,并将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
△这块高2米的交通大学校牌,1956年从上海随校西迁至西安,一直挂于学校北门(正门)。1992年校北门新建后,此校牌由校档案馆收藏。旁边的沙发、樟木箱等家具,是学校为西迁人员专门定制并打包托运的。(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教授叫胡奈赛,当年西迁时,她只有22岁。交大西迁博物馆开放后,她一直有个心愿,想跟图左的雕塑合张影。因为雕塑的衣服是仿照西迁时她的衣服样式制作的,实在太有纪念意义。今天,她梦想成真。(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2017年11月30日,史维祥等15位经历西迁的老教授给习大大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总书记旋即回信,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翼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随后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点赞。
△这是15位给总书记写信的老教授。
△去年,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致敬词这样写道:“你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你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
穿越时空,学脉相承。以身报国,无问西东。三个月前的1月20日,习大大曾专门到另一所赓续学脉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总书记当时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说,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从昆明的西南联大旧址到西安的交大西迁博物馆,总书记的足迹表露了心迹:对于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人,党和国家始终不会忘记。
△总书记当天与写信的老教授们亲切见面。(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习大大在西安考察的第三站,是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这是一条具有唐风唐韵的雕塑景观街区。2019年,它和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道入选国家首批高品位步行街试点。
△步行街以大雁塔为依托,北起玄奘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南北长2100米,东西长500米。(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步行街以唐学问为主线,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已成为西安“夜游经济”主阵地和潮流时尚新地标。这里曾举办“西安年·最中国”、国际时尚周等文商旅活动和《再回长安》等大型实景学问演出,让游人如同穿越到了盛唐。
△灌汤虾球、肉夹馍、肉包,是步行街烟火气的最佳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史伟、王哈男、李辉拍摄)
△网红“不倒翁小姐姐”翩翩起舞。(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步行街区日均游客达15万人次,最高峰时达84万人次。受疫情影响,步行街在关闭近一个月后,于2月21日开街,目前日均游客量恢复至4.3万人次。
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只是西安发展“夜经济”的代表,今年还将完成五大类别的夜景亮化工程,特色夜游街区达到30个。“夜游西安”将成为古都旅游新亮点。
△西安钟楼、大唐不夜城,是“夜游西安”的必到之地。
2015年,习大大就曾两次与夜晚的西安亲密接触。当年2月15日晚,正在西安考察的他登上了西安城墙,观看城墙保护状况。5月14日,第一次在家乡接待外国领导人的习大大陪同客人共同观看文艺演出《梦长安》。
△2015年5月14日,古城楼永宁门外,盛唐武士和宫女正在列队迎宾。
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时,习大大说,历史学问是城市的灵魂,要像顾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学问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2017年2月,总书记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学问、延续历史文脉。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中华学问,生生不息。行走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也就是徜徉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长河里。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大家不惧风雨,笃定前行。
公安备案号:11040102700104号